那天去聽了前駐法代表楊子葆到法協的演講,雖是主要為了他的新書《味無味集》做宣傳,但演講期間妙語如珠,許多楊先生所舉的法國小趣事,讓我在回到家後還一直回味無窮。
但如果聽過楊先生的名號,應該都知道他對於美食美酒甚有研究,尤其是旅居法國多年的他,對於法國文化當然更是瞭解,但演講的一開始,他自己就說了,之前他在法國留學,以為他對法國很懂了,但直到他之後當了駐法代表,他才發現他先前根本不懂法國及法國人的思維。雖然期間他講的多半是巴黎人的看法與觀點,這對於我在外省(南法)唸書三年的我來說,一直不停的想著:啊?法國人有這樣嗎?不過這其中他提到的一些觀點與例子真的非常有趣。
他提到一個例子,法國人覺得美學要從小紮根(這個口號好熟悉,台灣好像也有提?),對於飲食與味覺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關鍵,於是法國有了一個叫「味覺週」(La Semaine du Goût)的活動,是由法國一位美食作家Jean-Luc Petitrenaud在1990年提倡的觀念,後來發展成每年都會舉辦的活動,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會有味覺週的活動。
2014年法國味覺週的主視覺
不過這裡有一點很重要,中文的字面意思翻為「味覺」,但Goût的這個法文字有著「品味」的意思,這個雙關語其實代表了法國人希望透過「味覺」的教育,來提升法國小孩「品味」的學習。品味怎麼學習?這件事情可是很微妙的,把孩子帶去高級餐廳吃幾頓飯就是學習品味?那可未必。法國在這點做得倒是更全面更徹底。
在這一整週中,孩子會透過老師設計的一些活動,去開發味覺的饗宴,透過味覺,來認識這個世界。例如2014年就有以介紹29種法國各地不同的產地甜食糖果,來讓小朋友知道法國各地的不同習俗與美食。(這個主題夠吸引小孩子吧?)還有教你認識松露、鵝肝醬、教你認識當季食材、品嚐不同種類的起司…等等,各類非常豐富的關於味覺的題材。更重要的是,還會有米其林星級主廚到校園中教小朋友做菜並煮東西給孩子品嚐,讓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美味的美食。
不過這些米其林星級主廚來校園煮菜,孩子跟家長還有學校可不用付大錢,這些廚師在加入公會時就已經有明訂一年中要有一天貢獻出來做下一代的教育,因為如果從小教這些孩子什麼是好品味,什麼是真正好的食物,這些孩子就會永遠記得這個味道,而有了這些美食記憶的孩子們長大成人,也會憑著這份美食味覺去真心喜愛精緻的法國料理,與有著好品味去分辨什麼是好東西,什麼是不好的食物。
這是法國一所大學L'Université de Cergy-Pontoise所舉辦的味覺週活動
對於法國人來說,美感是日積月累的累積,美食是值得等待的,很多東西不能求快,因為你要品嚐美食,就得要理解美食背後的文化涵意,這可不是口袋有錢就能一夕間成型的觀念。有錢去上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很好。但法國人可不會覺得有錢能上米其林三星是多了不起或可以拿來炫耀的事情,你可以有錢去消費,但你有這個心靈去感受去品味嗎?法國的美感教育於焉與此,一切都是深刻與紮根,還有日積月壘的累積,根本就不可能一蹴可及的。
法國幼稚園小朋友就開始學習不同食材的口感
對於法國人來說,在十分鐘內吃完一個便當,或是三分鐘吃完一碗泡麵是一種「餵飽你的肉體,但餵不飽你的靈魂」的事情。在台灣這種隨處買麵買便當超商買泡麵很快就能吃飽的行為,這種對於慢食兩小時的法國人來說,是一種完全無法理解的行為啊!
雖然國情不同,飲食文化也不同(台灣小吃也是又快速又好吃的),但我到是很認同法國人對於品味教育的紮根努力,美感的確是日積月累的累積,品味這種教育真的要從生活中點點滴滴慢慢累積而成。最近接觸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其中提倡孩子的教具都要以天然的材質做成,例如圓潤的木頭、光滑的瓷器與玻璃等等,而不是廉價的塑膠製品。如果孩子一直曝露在無美感的環境之下,他學習的就是沒有美感的成長經驗,美感也不是花大錢就行的,花錢買名牌衣服名牌玩具給孩子也不會讓孩子變得有品味,有時讓他好好去欣賞一朵花的質地、顏色、香氣與帶來的美好感受,其實也是美感教育的重要一環喔。
而日本也跟法國合作舉辦味覺週好幾年了,在今年法國從10/13-19的味覺週結束後,日本在10/20-26也會有味覺週的活動。
突然間,我覺得我每週還是會在忙碌中盡量幫家人煮晚餐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或許味覺週這個活動,我在家裡就能實踐吧?畢竟,媽媽煮的美食,是深入你的記憶裡的,從小就吃外食吃便當,這份飲食的記憶就一定會缺少了什麼。所以再忙,如果可以的話還是盡量為孩子煮飯吧。
楊子葆先生於明報上的文章「世紀.味無味集﹕法國味覺周」
還沒加入粉絲團的趕快按讚加入吧
「日安,阿根廷」2014.6全新修訂版上市。
博客來購書網址由此去
金石堂購書網址由此去
誠品網路書店購書由此去
留言列表